一、单选题
(每题1分,共10分)
1、为了学的全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为主题的活动,该举措属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______。
A.人文底蕴 B.健康生活
C.责任担当 D.实践创新
2、《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人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这个描述属于对未成年的______。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网络保护
3、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体现了教师应该具备有______的职业道德。
A.为人师表 B.教书育人
C.关爱学生 D.爱岗敬业
……此处隐藏13916个字…… 的时候并没有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采取相对温和的方式让小凯先听课,课下再到办公室了解其迟到的原因,并给予中肯有效的建议。王老师的这种处理方式体现出了对小凯的尊重与关爱,让其心怀感激,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小凯再未出现上课迟到的现象。正是因为王老师的这种处理方法,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信任的氛围,有利于形成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反观李老师对迟到的小敏却采取的是强硬、命令的形式,致使小敏无心听课,李老师的这种做法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4、材料中,体现王老师发挥“教育机智”的句子:当天下午第一节课,该班的小凯也迟到了,一边啃着方便面,一边跑进教室,正上语文课的王老师没有责怪小凯,而是拿出干净的纸巾,微笑地递给他:“拿着,把食物放在纸巾上,先上课,等下课后你再吃吧。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坐着吃会更好。” 15、材料中,王老师运用了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法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其中,人格感化是指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行为能够对学生发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感染教育。材料中,面对小凯上课时的迟到,王老师没有对其进行粗暴的批评斥责,而是运用充满关爱的方式,让小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中充满对老师的感激,自此之后再未出现上课迟到的现象。这充分体现出王老师运用的是情感陶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