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柔弱胜刚强
2、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3、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4、神灭论
5、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二、简答题
6、董仲舒神权政治论
7、唯识宗万法皆识
三、论述题
8、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
9、王阳明知行关系及地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只要 ……此处隐藏11724个字…… 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就我们痛和寒的感受(即知)来说,必定是我们亲自体验过(即行),才能够获得。可见,在这种情况中,知行也是不能分开的。阳明又举例了说明要想获得知识,同样离不开亲自参加实践。阳明肯定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正确的。
④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阳明强行行必须有知作为主意,不能脱离知的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行。所以他说:“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明觉精察”就是用来形容知的特性的词语。另一方面,知也不能脱离行,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即“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真切笃实”是用来形容行的词语,阳明却用来说明知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即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规定,不可割裂。
(2)地位
知行合一说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反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状况而发的,与其“心即理”和“良知”学说具有内在联系。这一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许多哲学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孙中山。王阳明针对性地首倡“知行合一”论,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