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用需求理论解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原因。
2、怎样理解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3、作图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并分别说明二者的政策含义。
4、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发展。
5、试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6、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利息出现后使利润“从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区别”?
二、论述题
(每题30分,共60分)
7、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8、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实行分类改革。
答案:
一、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称为“谷贱伤农”。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必需商品,需求弹性E小于1。因为E=-(dQ/dP)·(P/Q),农产品的收益为R=PQ,则收益对农产品产量求导可得:dR/dQ=(dP/dQ)·Q+P=P(1-1/E)<0。
所以当农民增产时,收益反而减少。以下图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由于需求曲线的缺乏弹性,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为P2,均衡数量从Q1上升为Q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 ……此处隐藏18648个字…… 包括央企战略定位不清、考核针对性不强也不尽科学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发挥国有资本的功能作用。
②对国企进行分类改革和管理是要明确国企的国家所有权政策,明确国家对国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目标,以及对具体中央企业的商业目标,完善整体的配套评价体系,为全面推进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关于国有企业分类问题,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国有企业区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也有观点主张,非竞争性国有企业,还可以区分为公益性、垄断性或战略性国有企业。比较有可行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企业使命和承担目标责任性质的不同,将国有企业分成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业性三种类型。就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深化而言,重新定义政府的企业治理边界的实质在于重新明晰政府在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职能范围、责任承担、权利分配及其对国有企业权责利划分结构产生效应的界限,即政府将本由其自身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国有企业中分离出来,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将其本应享有的经营管理及利益分配等权利还给或赋予国有企业。一般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对于上述两类企业的不同点,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公益类企业重点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改革要求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可以是独资,也可以是控股,也可以是参股,公益类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独资;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公益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