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答题
(每题15分,共60分。)
1、对比分析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说明交换式以太网解决了共享式以太网的什么问题?而交换式以太网的广播风暴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需要怎么解决?
2、请结合IP、ICMP和ARP协议详细描述在因特网中IP分组如何在节点中被生成、转发和接收的,直接交付和间接交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当路径中存在不同MTU的链路,会怎样实施分片和重组操作以保证对上层协议数据长度的透明性?
3、分析CIDR地址方案解决了IP地址管理的什么问题?在路由器中可以进行地址聚合的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的路由表项怎样实施聚合?
4、CSMA/CD协议是如何进行冲突检测的?为什么会有争用期,最小帧长的推算依据是什么?
二、计算题
(每题20分,共40分。)
5、已知10Mbps以太网传输的MTU为1518字节,其中18个字节为帧控制信息,网络线缆长度为500m。位于网络两端的站点A和B,其中A站点现有5KByte的数据需要传输到站点B。如果传输采用简单停止等待协议,忽略数据处理时间和应答帧长度。请问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站点B才能接收完数据?网络带宽利用率为多少(信号传播速度为2×108m/s)?当要传输的数据为11100011,使用CRC生成多项式为P(X)=X5+X4+X+1时,则FCS字段值会是什么?
6、一个UDP报文的首部的十六进制 ……此处隐藏10238个字…… 160.2.0/26和172.160.2.128/25。
其对应的广播地址为172.160.2.63和172.160.2.255。 12、分配的情况如下表:
13、ARP请求的目标协议地址为172.160.2.62,目标硬件地址为00-11-11-11-11-11,封装该ARP请求的以太帧中目标地址是FF:FF:FF:FF:FF:FF。 14、ARP请求的目标协议地址为172.168.2.2,目标硬件地址为00-44-44-44-44-44。 15、该报文在主机PC0发出时会生成1个IP分组,这些分组在经过R1时还会分片,到达PC3时以两个IP报片形式出现。
报片的情况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