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明明德
2、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3、元会运世
4、得意忘象
5、齐物
二、简答题
6、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意义。
7、荀子对名家的批判。
三、论述题
8、成玄英和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及影响。
9、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意义。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明明德”出自儒家经典《大学》,相传由曾子所作,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大学》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是大学之教所要达到的三个目的,八条目即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大学》综述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
“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这是在个人修养的层面上说的。所谓“在亲民 ……此处隐藏14012个字…… >
在强调“知天之理”的前提下,王夫之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自然规律,认识了自然之理后便可以将自在的必然性转化为人为的必然性,即“善动化物”。在认识的能动性方面,王夫之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以人道率天道”,人在“竭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潜能,从而做到“相天”“裁天”“胜天”,乃至于“以人造天”。
王夫之批评“知先行后”“知行合一”说,他认为一切“知”都来源于“行”,首次提出“行先知后”的观点。他的认识论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这种富于进取的精神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最强音,他的思想与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的思想交相辉映,成为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之学最杰出的思维成果。
[解析]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以深刻而完备的理论思维,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时代精神。他在认识论上,对历代唯心主义者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对人的思维的辩证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在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和终结了宋明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