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4、良知
5、兼爱
6、独化
二、简答题
7、求放心。
8、齐物论。
9、离坚白。
10、心外无物。
11、理一分殊。
12、天人感应。
三、论述题
13、先秦两汉时期的人性论。
14、魏晋时期的贵无论和崇有论。
15、宋明时期的理气观和体用论。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道理、准则,在哲学上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 ……此处隐藏23808个字…… 。叶适要求人们就具体的事物来论道,在事功之中建构皇极。他特别强调“我为我发”的主体能动性的一面。
(7)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他指出作为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本心”或“心即理”之心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他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8)陈献章主要是在寻找一种“心与理一”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心与理一”指的是一切都应当是自然而然、不待安排的。
(9)湛若水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从格致诚正到学问思辨乃至伦常日用,都应当围绕如何体认天理展开。心与天理本然同一,所以体认天理即体认本心。
(10)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无须求理于外,孝忠信仁之理实际上是人在道德实践中将心之理赋予行为和事物的。因此,他指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解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宋明理学中天理论与体用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可根据时间线索分析宋明时期哲学家的相关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