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词
(50分)
1、巵言
2、得意忘象
3、一心二门
4、理一分殊
5、经学既理学
二、读下面几段话,说出其各段大意并阐述其主要观点
(60分)
6、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
7、“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8、周敦颐“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三、论述题
(40分)
9、为什么说朱熹认为张程气质之学有益于前人又有补于后学?
答案:
一、释词
1、“巵言”语出《庄子·寓言》 ……此处隐藏9479个字…… 起来。
(3)朱熹
他以“心主性情”发展了传统的心性论,肯定了“气质之性”对人性善恶之辨的重要意义。
①含义
“性”这一概念有多重含义,朱熹认为“性”一是指天命之性、本然之性,是人物得之于天命而禀受在己之“德”,因为天地之理相通,所以也称为理性;其二是指气质之性,气质之性相对于天命之性,并非别有一性,不过是从气质之禀受而言,指理气一体浑成而在人物之性。天命之性从本然上言,从理上说;气质之性兼理气而言,是从形下的角度上说。
②内容
a.朱子认为,本然之性即在气质之性中,气质之性不得别为一性。这是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贯通处;
b.朱子认为,天命之性无有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人物既生来已具气质,因此亦必天生即有善有恶,而无有不善的天命之性则是一超越的存在者;
c.朱子认为,仁、义、礼、智之性体,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用而发见于外。由未发之性体到已发之情用,朱子特重发明“心主性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