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下列术语
(每题9分,共45分)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
2、自然语言和算法语言
3、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
4、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5、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每题15分,共45分)
6、为什么说从音位到语素是语言分层装置里最关键的接合部?
7、词义引申大体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换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8、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
(本题共60分)
9、“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西方人学习汉语,常常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琢磨,甚至有人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而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也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是最先进的语言。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
10、试述书面语的特点及其与口语的关系。
11、简要论述语言融合的性质、原因、类型以及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
答案:
一、辨析下列术语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是语言一对相对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的差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而语言的约定性则是 ……此处隐藏16343个字…… 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女真、满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
②发生语言融合的客观条件是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女真、满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
(3)语言融合的类型
语言融合主要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①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交际语。
②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4)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表现在汉语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如鸦片战争后,为了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仿译西方语言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陆续增加了很多能产的构词词缀,如相当于英语的-ize,-ization的“化”,相当于英语的-ty,-ness等的“性”。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的构词法除了采用词根复合的办法以外还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以根据这种派生构词的模式创造新词。再如,“被”字句和多个修饰语并列的长句的出现,都是英语对汉语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