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40分)
1、文化丛
2、逆向社会化
3、情感性互动
4、参照群体
5、社会性别
6、社会运动
7、《社会分工论》
8、拟剧论(戈夫曼)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60分)
9、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10、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11、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12、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13、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
14、简述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
(每题25分,共50分)
1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16、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 ……此处隐藏31359个字…… 网络互动,网络交往中的诈骗等网络失范行为增加等。另外,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微博,在推进信息公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如过度的“人肉搜索”与曝光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不实的信息迅速而广泛地传播造成公共信任危机等。因此,网络社会管理也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时代课题。
c.网络的便捷性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使现代人没有必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情况也使人们失去了亲临现场从而增强相互接触、相互了解、建立信任以及进一步交往的机会。
d.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涉及人与自动化系统和计算机的互动,而不是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从而可能会造成社会成员越来越自我隔绝,责任感和社会信任感也可能会下降。网络交往的超时空性似乎扩大了人们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但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新皮层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 150 人的稳定人际关系。所以,从互动的角度看,无论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但能频繁交流的也就 150人左右,其它多数链接实际上毫无意义。
总之,网络等新媒介只是拓展了社会互动的时空范围和互动方式,使得社会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网络互动不会代替人们面对面的互动。因为,在以间接交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个体更渴望接近,面对面的情境会提供互动各方更多的信息,远比电子交流要丰富得多,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表达诚意和促进相互间的理解。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852细胞生物学A卷试题及答案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842大学物理A卷试题及答案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83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A卷试题及答案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817运筹学A卷试题及答案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808微生物学A卷试题及答案
- 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611行政管理学A卷试题及答案
-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902植物保护通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13年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831国际政治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14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64行政学原理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840经济学(宏观、微观)考研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