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2、中庸
3、白马非马
4、四法界
5、诚明
6、致良知
二、简答题
7、贵无论。
8、性善论。
9、禅宗。
三、论述题
10、论述张载和朱熹本体论的异同。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道”是中国哲学基本范畴之一。“道”本指人行走的道路,后引申为道理、准则,在哲学上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各家阐释:
(1)老子最早将“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并指出“道”具有普遍存在性,他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始基,它独立存在并产生天地万物。此外,“道&rd ……此处隐藏12620个字…… 万物。太虚之气聚为气,气再聚为万物,相反的过程也成立,这三者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存在状态。
(2)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本论,认为“理”是先于万物、不依赖于万物的绝对精神,它又叫“太极”或“道”,是一个“实而不有”“虚而不无”的存在。其主张如下:①“理”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两者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或者“道”看成形而上者,而具体的器物则属于形而下的存在。②理气关系上,朱熹同样把“理”看成形而上者,看作“生物之本”,而“气”则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不能分开。
[解析] 宋明理学关于理、气问题的探讨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张载坚持以“气”为宇宙本原的哲学路线,将“理”视为“气”变化流行的规律、秩序,理气关系是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自身的关系。朱熹作为理本论的集大成者,将“理”视为最高哲学范畴。考生应当在全面把握理本论、气本论的基础上,从本体、理气关系、道器等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