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忠恕
2、玄德
3、三表
4、太虚
5、形而上
6、气质之性
二、简答题
7、道通为一。
8、天人感应。
9、不真空论。
10、无极而太极。
11、知行合一。
12、血气心知。
三、论述题
13、材料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分析材料中的人性论观点。
14、论述道家传统对自然观念的理解。
……此处隐藏15376个字…… o;个体通过体悟自然观念进入虚静空明、与道为一的境界。(2)庄子的自然观念
①理论继承: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念,认为“莫之为二常自然”。(《庄子·缮性》)庄子同样将自然、无为相联系,认为无为而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
②理论发展:更具美学特色,庄子提出“大美”的审美范畴,即天地间之自然美,具有无为、天成、朴素等特点。
③修养境界: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摈除欲念,返归自然、纯净的本性之境。
[解析] 本题考查道家传统的自然观念,可选取老庄作为思想论述主要对象,将“自然”与“无为”结合论述,考生需注意“自然”与道论、修养论、实践论的关联阐述。补充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自然”的相关讨论:汉代“自然”思想体现在唯物主义哲学家将自然与天神意志对立;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展开了“自然”与“名教”的讨论;宋明理学家二程也对“自然”有论述,参见《二程遗书》;清戴震将“理”看作万物之“自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