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实验教育学
2、课程标准
3、发现学习
4、形成性评价
5、定量分析
6、先行组织者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7、简述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8、简述好的研究课题的要求。
9、简述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种类
10、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三、论述题
(每题20分,共80分)
11、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各自的内容及二者的共同特点。
12、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3、结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论,谈谈“双减”政策的科学性。(材料缺失)
(材料暂缺)结合材料:
14、论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内容。
15、论述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归因特点,带来的情绪体验和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6、作为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拉伊等。
主要观点有:①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缺乏科学性,与实际严重脱节, ……此处隐藏17012个字…… 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自己的能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16、(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们会把成功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个体才会感到自豪。相反,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个体会感到自卑、自责或内疚;归因于外部因素,个体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②对成功或者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相反,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③所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够努力造成的,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则他们很容易放弃。
④自我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征。如果不断成功,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方法。
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自己的能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