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三纲领八条目”
2、全人生指导
3、昆西教学法
4、泛爱学校
5、问题解决
6、学校心理素质教育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40分)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8、简述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趋势。
9、简述孟轲的性善论对教育的作用。
10、简述严复的“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三、分析论述题
(每小题20分,共80分)
11、联系实际,试述教师的素养。
12、试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试述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观。
14、结合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试述形成与改变态度的方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四书”之首,也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明“大学之道”,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rd ……此处隐藏10249个字……
和谐教育就是将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活动与自我实现的活动相结合。实施和谐教育主张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14、(1)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态度教学不同于认知教学、技能教学。态度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形成新的态度,也可以使学生改变已有的态度。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可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①主观条件:a.对态度对象的认识。b.认知失调,假设人类需要维持自己的观念或信念一致,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如果处于认知失调状态,那么个体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求得新的平衡,因此,认知失调就成了进行态度教学的必要条件。c.有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意向。d.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是关键。
②客观条件:a.所传递信息的可信度。b.榜样人物的选择。c.外部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和间接强化两种。
(2)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通常可运用的方法有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角色扮演法等。
①提供榜样法。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目中有关榜样的特点,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来选择榜样、设计榜样、示范榜样行为,以及运用有关的奖惩,引导学生学习某种合乎要求的态度。
②说服性沟通法。有效的说服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证据;情理服人;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③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常会在改变个体原有态度方面产生奇效。关于角色扮演的研究也指出,人们在角色扮演中所花费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在态度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会产生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