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课程标准
2、发现法
3、最近发展区
4、先行组织者
5、“七艺”
6、要素主义教育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8、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9、简述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0、简述斯宾塞的智育理论主要有哪些主张?
三、论述题
(每题20分,共60分)
11、联系教育实际论述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12、论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13、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国人教育观念变革的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共20分)
14、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以《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有人因此而提出疑问,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的关系是不是已经颠倒过来?即由教育决定社会物质生产,而不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决定教育?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分析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是依照 ……此处隐藏15904个字…… /p>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实现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
③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能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教育也能帮助人合理地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和维护,减少工具的损坏率;教育还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对社会具有依存性;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①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3)教育先行。
教育先行是一种发展战略,即教育发展先于其他行业或者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发展。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不是教育过度地超前发展,也不是教育的盲目发展,而是一种适度发展。要依据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育投资,过多的教育投资反而会造成浪费,所以,我国采用教育的适度优先发展战略,它能更好地保证人才兴国和科教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