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孙武
2、心斋
3、章太炎
二、简答题
4、谈谈你对叶适的功利之学的看法。
5、你是如何理解墨子的“尚同”思想?
三、论述题
6、韩非子理解的《老子》和王弼理解的《老子》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主要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1)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在这五方面的基础上,孙武认为还要进一步分析七因素,才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七因素即:主上是否合乎贤明,将帅是否有才,是否占有天时地利,法令是否贯彻,军队实力强否,士卒训练如何,赏罚是否分明。
孙武实际上把这些灵活的战略战术都上升到“道”与&ld ……此处隐藏12849个字…… dquo;的关系亦为一种比喻。“母”在文中是“根本”的意思。
在王弼的注解中,“道生一”之生成问题,已经变为万物万形何以有统一性(“归一”)的问题。万物万形为各别的存在。各别的、殊散的存在必须舍弃它们既有的一切具体属性才能获得统一性,舍弃了一切具体属性,便是“无”,这是“由无乃一,一可谓无”。显然,“无”是逻辑抽象的产物。把“本体”归之于“无”,一方面表现了王弼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王弼所代表的一批士人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反省态度和批判精神。
在王弼的哲学中,“自然”“无为”为本体层面提出的要求,“名教”“礼法”只具“末用”意义。王弼以“崇本息末”为治国大要,清楚表明他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更多地认同于道家而非儒家。
[解析] 韩非对《老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道”的发展与改造方面;王弼对《老子》的理解则偏向于对“道”特征的认同,并以此来阐述自己的崇无论与“崇本息末”的主张。该题考查了考生对哲学人物的对比论证,角度新颖,但是内容较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