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30分)
1、鸿都门学
2、壬戌学制
3、劳动教育
4、顿悟说
5、文纳特卡制
6、课程方案
二、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40分)
7、简述德育过程的疏导原则及其要求。
8、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9、简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0、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
三、论述题
(每小题20分,共80分)
11、论述新时期教育的生态功能。
12、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请指出这种思想所代表的教育观念,并进行评述。
13、论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14、论述教学和课程的辩证关系。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1)鸿都门学是东汉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东汉宦官集团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做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建立的。
(2)意义:a.鸿都门学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学校的多样化,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b.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c.它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1922年11月教育部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新学制&r ……此处隐藏14048个字…… 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二者是不同的。
(2)联系
①相互制约: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课程为中介,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确定源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必然因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而课程实践在选择、确定目标,编排内容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实践的规律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编制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的规划过程;课程评价也必然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实际运行的课程上,从而与教学评价密切相关。
②相互融合:其一,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教学的传统内涵是,教学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效传递内容的过程,是忠实地实施既定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学的重心是有效传递内容,而不是变革内容,教学研究也因而成为关于内容传递的工效学。“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与学生共同创生课程。其二,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处于教育的核心时,课程不再仅仅是书面文件(教科书、教学指南等),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