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第1题
最早提出“黄土由来”风成说的学者是( )。
A.洪堡
B.李希霍芬
C.马东南
D.维达尔
正确答案:B
第2题
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功能特征的规划区域是( )。
A.主体功能区
B.部门经济区
C.经济类型区
D.行政区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列关于集聚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集聚增加交易成本
B.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应
C.产业集聚阻碍经济发展
D.产业集聚增加运输成本
正确答案:B
第4题
风沙移动的最主要方式是( )。
A.蠕移
B.悬移
C.跃移
D.推移
正确答案:C
第5题
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面临区域传播往往是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相对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率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城市扩散,这种扩散的类型是( )。
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扩展扩散
D.迁移扩散
正确答案:A
图3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此处隐藏17073个字…… 过谈话法,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利于学生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环流形成的影响。
2.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季风
【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提问:我国云南地区夏季是什么风向?造成该风向的原因除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什么呢?
【学生活动】读图得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教师活动】提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如何影响云南及南亚的夏季风的呢?画出示意图进行介绍。
【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为单位分析并上台展示:夏季气压带风带会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形成了西南季风。
【教师活动】播放《南亚季风环流》微课视频,并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都会对季风环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设计理由】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对季风气候的影响,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学生自主绘制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教师展示作品,与学生一起评优。
【设计理由】通过绘制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图,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作业】思考澳大利亚北部冬夏季风向的原因。
【设计理由】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可自主构造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补充可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学习成果;思考问题的作业既可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又可实现对知识的巩固运用。